据说,当代隶书大师张基初就是从一英碑上学会隶书的。不仅如此,隶书还讲究蚕的头尾曲折。众所周知,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的,篆书简化了篆书,把圆变成了方,把弧变成了直。据说清代、近现代的隶书都是从东汉的义英碑开始学习隶书的。
代表汉代文化的隶书有什么特点,如何学习隶书?
谢谢官方邀请!代表汉代文化的隶书特点:(一)用笔特点:中锋用笔,逆入平出,横平竖直,蚕头雁尾,主笔突出。(二)结字特点:有宽扁秀丽型,如《曹全碑》和《朝侯小子碑》等。有挺立型,如:《赵宽碑》,《夏承碑》等。(三)有拙扑厚重型,如《张迁碑》,《鲜于璜碑》等。学习隶书,应从汉隶入门为好。因为汉隶在东汉时期已达到顶峰,至于无人超越。
学书法,临帖是硬道理。学习隶书,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风格的碑帖,坚持临之。达到七分像时可融入三分自己的个性。学隶书,宜用优质兼毫毛笔,半生半熟宣纸或人工毛边纸,书画墨汁。在临帖时,可选字临,亦可一页一页的临,也可通帖临。对于自己觉得不好临的字,一定不要放弃,更要多临之。临帖,主要是学习古人的笔意,并非让古人的字再现。
隶书有什么特点?
我一直觉得隶书的字体有点萌萌的,虽然这样说起来有些不正经,但是相比较篆书而言,隶书就显得可爱许多。虽然这么说一个庄重大方的字体有些不礼貌,但是我只是说了一下相比较而已。众所周知,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,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,化圆为方,化弧为直。它结构整齐、庄重大方、乍一看显得特别工整,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隶书的用笔方中带圆,浑厚坚挺。
隶书是从篆书中发展而来的,主要就是把篆书繁琐的部分改易笔画,去其繁复而形成的一种较篆书简洁的书体,所以从根本上,隶书仍然保留了一些篆书的特点。不过我曾经听人说,写隶书就是把字写扁一点就行。说实话,这是错的,因为隶书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是扁的,隶书有长字,如果你把长字也写扁了那就是傻了。不仅如此,隶书讲究“蚕头燕尾”、“一波三折”。
这是什么意思呢,其实简单来说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,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、捺画几乎都用此法。所谓蚕头燕尾,,就是“起笔蚕头”“收笔燕尾”的意思,说白了,即在起笔藏锋的用笔过程中,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。“收笔燕尾”,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。不过这些都是比较规范的书面用语,大家记住一个概念就可以了。
很多人想练习隶书,那么隶书的基本笔法是如何的呢?
隶书是诸体中比较容易上手的一种,因由篆而隶,故有蚕头,即起笔多为回锋,虽然现在人们都传说是像蚕头而得名,而我则认为是藏头(蚕头)之谐音,故写隶书须回锋或叫藏锋起笔。雁尾则应是掩尾(雁尾)之谐音。也有掩藏之意隶书由篆而来,笔画多有减省,取左右开张之势,多呈扁方形。有篆书之左右对称笔画匀称之遗风,而失去篆书之瘦长形状。
哪些隶书字帖比较好?
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,我的观点是:学习隶书,建议临摹汉碑。具体临摹哪种风格的汉碑,我告诉你,已出土的汉碑有二百多种,碑碑都是经典之作,可选择的余地大的很啊!不过,我还是要给你一个立场:现在的学书之人,都选择《乙瑛碑》、《礼器碑》、《石门颂》、《曹全碑》和《礼器碑》学,这个绝对没错。但是我觉得还是选择别人不学的碑帖(冷碑)学习为好。
为什么?因为大家都在学几个碑文,而且都学了,是“千人”,但不是“千人”。现在,我向受试者推荐几片汉片,以供参考。是汉代的《封龙山赋》。二、汉代的《朝侯孝子碑》。这是三韩的丰碑。这是汉代的“华山碑”。是五汉时期的夏城北。汉代的六家分别是《摩崖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石门颂》、《赵宽碑》和《张敬造》。以上碑文我都抄了,都是韩立的名作!题主不妨选择临摹一下?隶书很容易学。
文章TAG:隶书 模板 学习 隶书模板